目前分類:關節炎 關節痛 關節保養專區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008年蘋果公司推出全球首支能支援3G功能的iPhone3G,

    短短4年,它掀起3C產品的巨大革命,更打破了人類生活的慣性,

    24小時無時無刻、無所不在地上網,在餐廳裡、在捷運上、甚至在大街旁,

    全都低著頭滑手指。再過40年,或許還可能會發現,它改寫了流行病的歷史。

    人類在450萬年前演化為可以直立行走的動物後,

    就註定了頸椎要扮演身體最「吃重」的角色;

    但直到上網手機的問巿後,頸椎更進入一個有史以來最操勞的時代,

    不分上班休息、不分晝夜白天、不分讀書玩樂...,頭少有抬起、脖子一刻不得閒。

    雖然老化才是頸椎病變最主要的原因,但長時間的姿勢不當是否會促使老化提早?

    目前雖無法證明,但確定的是會增加頸部疼痛的機會。

頸椎過度使用易退化

人的頸椎共有7節,是活動度最高、彎曲度最大的一段脊椎,

它具有支撐頭部重量、讓頭部活動自如和保護脊椎神經等3大功能。

人體中,頸椎和活動量也很大的腰椎,是最容易老化和發生病變的脊椎。

在人體解剖姿勢中,頸椎往前凸,呈現「C」型,

當頸部維持正中姿勢,視線往正前方時,頸椎負荷最小。

低頭使用手機,是和頸椎呈完全反方向的姿勢,

讓頭部的重力完全落在頸椎上,頸部後方的肌肉也跟著牽動,

長此以往,頸椎過度使用、容易酸痛,便是一個頸椎受傷害的警訊。

每節脊椎和脊椎之間,是由纖維軟骨組織所構成的椎間盤來連結,

這種軟骨組織一旦損害,不一定能夠完整修復,損傷會逐漸累積,

所以使用愈久、愈多,就愈容易老化。

一般認為,人類從青少年以後,脊椎就漸漸邁向老化。

所以,頸脊只能靠保養來「延緩」老化。

可是,進入資訊時代的現代人,生活形態不僅談不上保養

長期使用電腦、手機,讓頭部長時間維持在一個不自然又不放鬆的姿勢下,

讓頸脊過勞,反而是加速老化。

臨床發現50歲以後是頸椎病變就醫的主要族群,多數電腦族和低頭族是年輕人,

有些可能因為症狀輕微而未就醫,有些就醫診斷為肌肉疼痛或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他們將來是否會引發頸椎病變,值得追蹤探討。

電腦族近半有肩頸痠痛

國外長期研究就顯示,每周使用10小時電腦、長達8年以上,

或是每周使用電腦20小時、不論幾年,一半的人會出現肩頸酸痛。

另一項針對約5 0 0 人的上班族、12個月的研究,也發現肩頸疼痛發生率達45%。

國外還有研究指出,每年約有14.1%的工人,因肩頸痠痛而請假。

進一步探討相關因素認為,包括年紀、其他關節有疼痛病史、

工作量大、工作上獲得協助較少、不穩定工作、體能不好、

靜態辦公族、電腦設計不良、工作姿勢不良、重複性工作或高精密性工作者、

吸菸習慣,都與肩頸痠痛的發生有關。

如今平板電腦和智慧型手機的問世,更加深了肩頸酸痛的發生頻率。

電腦一般都是放在桌上使用,如果保持兩眼平視前方的良好姿勢,

脖子的彎曲角度還不致於過大。

但平板電腦和手機經常是拿在手上或放在腿上使用,

這種姿勢免不了要低頭,除了頸部酸痛,手肘、手腕也會負荷過大。

頸椎病變症狀 可能反應全身

由於椎間盤是一個低氧的環境,所以最容易「失養」,也就是說,

如果人體的血液循環不佳,最先會缺氧而未獲得足夠養份滋養的地方就是椎間盤。

因此,除了長期姿勢不當外,有吸菸習慣的人,也是頸椎、腰椎病變的高危險群。

頸椎的神經上連大腦、下通四肢,一旦頸椎出現病變,

症狀也可能反應在全身各部位,最常見的症狀包括脖子及肩胛骨痠痛、

睡眠不好、睡覺會挑枕頭,嚴重的還會手臂刺痛、麻木、上臂無法舉起,

甚至會雙腳無力、走路不穩、小便困難等。

出現上述症狀,若適度休息也無法緩解和改善,即應立即就醫檢查。

一般頸椎病變有三大類:

一、 單純疼痛。

        這種情形僅止於頸椎關節的肌肉受傷、未出現脊髓神經壓迫,

        這類狀況會時好時壞,一般接受復健、視情況給予藥物治療,就能消除疼痛。

二、 手部神經根刺痛、麻木。

        這種情形是神經已受傷、但多半只傷到周邊的神經,

        大約有三分之二的患者,經過藥物治療、復健等,即會進步和改善。

三、 脊髓壓迫、手腳無力。

        這是最嚴重的程度,病情一定會持續惡化,往往需要接受手術治療,

        如果壓迫狀況惡化到一定程度,即使進行手術,

        某些神經傷害是無法回復,所幸這類個案僅佔所有病人一成左右。

若為頸椎病變患者,要以神經電學、核磁共振檢查配合臨床症狀來確定病變部位,

一般會先進行藥物、復健、物理治療等保守治療,數個月都無效,再評估手術矯治。

病變的位置若在前頸椎,可將病變或突起的椎間盤切除後,

進行骨融合固定手術、置換人工椎間盤或做減壓手術。

若病變位置在頸脊後,則可做脊弓切除手術。

動了頸椎手術後,視狀況要戴上1到6個月的頸圈,

目的在讓頸椎不要活動、讓骨頭快點癒合。

但並非所有症狀都會在術後全部消除,有些神經症狀如手麻等,

術後可能無法百分百恢復,不過大部分病程不會繼續進展,也不會影響生活功能。

保護頸椎應改變不良姿勢

要避免年紀輕輕就步上頸椎早衰之路,還是要從日常生活保健做起。

例如坐著工作打電腦,每半小時到一小時就要起身活動;

下班或放學回家後,不會這裡痠、那裡痛,才代表白天時工作和活動是適當的。

三不五時記得適度伸展肩頸的肌肉,放鬆一下;

睡覺時枕頭勿過高,以免頸部姿勢不良。

現代人常使用電腦上網或玩臉書、看資料,

往往一看就沉迷其中,渾然不知自己已經低頭了多久。

要改變錯誤的姿勢,不妨先請別人將自己平常使用電腦的慣常姿勢拍攝下來,

像很多人使用桌上型電腦時,會不自主地出現下巴往前傾的「烏龜頸」姿勢,

這對頸部也是有傷害的。

若要長時間使用平板電腦或手機,最好還是把它立在桌上,保持頸部直立。

手持使用的時間千萬不要太長,否則連手腕、手肘都可能過度疲勞而發炎。

文章標籤

江文超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痛風」簡單講就是人體內尿酸新陳代謝異常所引起的急性關節炎,其意思是形容關節疼痛會像風一樣在全身各個關節跑來跑去,故名之為「痛風」;也有人認為痛風的關節疼痛非常厲害,即使是風吹過都會痛,故取名為「痛風」。

56fbb6bcab38f4034_0  

 痛風在發作之前一至十二小時,患者一般都會有預感;預感期一過立刻發生激烈的疼痛,而且疼痛程度一分一秒的增加,在二十四小時之內就會達到最高峰,然後過幾天之後疼痛才會慢慢減輕到症狀自然消失。由於關節疼痛的情形並不會持續,患者往往認為不痛就沒事了,所以往往會被疏忽而延誤治療時機。

痛風的正確治療觀念

痛風不只是一種關節會疼痛的疾病而已,痛風是一種警告的訊息,它警告人體內對於尿酸的新陳代謝產生了問題,更重要的是它警告人體內過多的尿酸正在一步步地沈積到身體各個部位,包括內臟各個器官都可能會受到尿酸結晶的沈積而受傷害,其中尤其是以腎臟功能受尿酸結晶的影響最大,大家不得不小心!

 因此,痛風的正確治療觀念不應該只是在治療關節的腫痛,更重要的是要長期將體內尿酸值控制在正常範圍,才不會讓過多的尿酸到處結晶沈澱在身體各個部位造成不可恢復的傷害。許多痛風的病友只有在痛風發作時才會去找醫師治療,一旦關節不痛了就忘記要繼續接受治療,忽略掉此時體內的尿酸值還是過高的事實,等到到處沈積的尿酸結晶造成腎臟傷害了才記得要去找醫師治療,那時就後悔也來不及了!「早期發現,持續治療」是面對痛風所應該具備的最正確觀念。

痛風防治注意事項

★避免內臟、濃湯、竹筍、高油飲食與含糖飲料

多喝水、避免喝酒,不暴飲暴食,適度運動,避免勞累與肥胖

有痛風家族史,或肥胖者,應就醫定期檢測尿酸

★痛風發作可冰敷紅腫疼痛部位,切忌用力按摩以免惡化,加服用秋水仙素藥治療。 

國內最新研究:豆類、蕈菇類可降血中尿酸 

 不忌口的痛風患者近來吃大魚大肉、大口喝濃湯,隔天紛紛發病,多是中廣身材的青壯男。他們痛得無法走路。尿酸高族群應遠離內臟、濃湯等高普林食物,以降低痛風發生率。

痛風發生主要是血液中尿酸濃度過高,形成尿酸鹽結晶沈澱在關節,就會引起痛風。冬天氣溫下降,使尿酸在血中形成結晶的臨界點下降,因此較夏天易發作。加上天冷民眾常吃進含動物內臟的火鍋料與含高普林的湯汁,更阻礙尿酸排出體外,不少病患在大吃火鍋隔天便發病。

痛風發生部位大多是腳趾、腳背、腳掌、膝蓋紅腫熱痛,無法行走。有的是手腕、手指痛得沒法做些日常活動。

痛風患者不忌口,但國內不少痛風患者則因擔心尿酸升高,不敢吃豆類、蕈菇類。不過國內最新研究打破此迷思,指豆類、蕈菇類可降血中尿酸。

蔬果、蕈、胡蘿蔔、海帶、咖啡、黃豆製品、蛋類與瘦肉等低脂蛋白質食物,都是遠離高尿

的健康飲食。豆類與蕈菇類可降尿酸,與民眾刻板印象相反,其實豆蛋白可預防多種慢性

病,蕈菇類則含豐富抗氧化劑,皆有助降尿酸。

 

 

 

文章標籤

江文超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是感到肩頸痠痛難耐,疼痛反覆發作?當心!可能是肌肉使用過度,引發韌帶損傷,甚至肌肉撕裂傷所致!

images

對惱人的筋骨痠痛問題,除了適度休養、復健外,不妨可考慮使用注射式的增生療法,也是相當不錯的治療選擇!

  

什麼是增生注射治療

增生注射治療是一種刺激身體軟組織(包括肌腱、韌帶、肌肉纖維及關節軟骨)重新產生修復,以治療疼痛、增強軟組織強度、增加病患功能的治療方式,文獻統計治療效果為82%患者有明顯進步。

增生液V.S類固醇 治本治標大不同

增生液究竟含有哪些特殊成分,為何能發揮促進組織生長的效果,與一般施打類固醇的治療方式又有何不同呢?對此,增生療法中的增生液有很許多種類可供選擇,而一般較常使用的是增生療法的增生液有很多種類可以選擇,比較常使用的是高濃度的葡萄糖液(Dextrose)以及PRP (Platelet Rich Plasma,自體血小板血漿)等成分。

(資料/洪維醫師提供)

且最重要的是,和透過抑制發炎反應來減緩疼痛程度的類固醇不同,增生療法主要是透過啟動發炎反應來修復組織,是一種治本的觀念,且促進生長的時效可長達到4到6週。最重要的是,相較於類固醇而言,增生療法在治療的對象上較沒有年齡、注射次數的限制的限制、安全性佳。

增生注射治療適合病症

以身體分佈範圍從上至下,可治療肩頸部頑固性酸痛、背部(上下背)及腰部疼痛、肩膀旋轉肌韌帶病症、二頭肌肌腱發炎、網球肘及高爾夫球肘、媽媽手、退化性關節炎及膝關節周圍疼痛、踝關節扭傷導致韌帶鬆弛及疼痛,足底筋膜炎,神經痛麻,慢性頭痛、頭暈、耳鳴,如不確定是否為適合治療之適應症應詢問增生注射治療醫師。

增生注射治療有沒有什麼副作用

增生注射治療會使注射處產生局部發炎,促使代謝掉原先造成疼痛及強度不佳的組織,因此注射後的兩、三天甚至至一、兩週會有可接受之輕微酸痛感,可服用普拿疼此類非消炎止痛藥來緩解;等發炎反應帶來足夠修復細胞來修補組織後,會逐漸緩解不適感且原先要治療的疼痛亦降低。其他可能副作用為少見不可預期之藥物過敏和注射處感染。

增生注射治療後注意事項

注射7-10天及注射後六週內避免服用消炎止痛藥,注射後五天內避免從事激烈運動。此外增生注射治療為刺激人體組織修復,應攝取足夠營養(主要為蛋白質)、B群及維他命C以增加修復組織的強度,新的飲食指導原則為高蛋白質飲食(優良蛋白質、如有機豆類、草飼牛羊、非機改黃豆飼養雞)高碳水化合物飲食會酸化血液、降低生長素分泌、長期會造成人體修復力降低。及補充不飽和脂肪酸(堅果、亞麻仁油、深海魚油),吃天然食物,補充有機自然蔬菜最好,不要吃加工食品。各樣食物不過度烹調、可用70度低溫蒸,不要吃微波食物,不用微波爐加熱。仍應持續復健治療、姿勢矯正、拉筋運動、肌力訓練等。

 

 

 

 

 

 

 

文章標籤

江文超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有關節疼痛、腫脹、僵硬的症狀嗎?小心類風濕性關節炎找上門,除了藥物治療外,不少研究都證實,飲食控制也有助於效抑制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發炎症狀,攝取適度的鈣、含鐵食物或地中海型飲食,就是適合RA患者的好食物。

images  

類風濕性關節炎(簡稱RA)是一種自體免疫反應引起的慢性發炎疾病,好發於中年人,病友男女比例為1:3。此病主要會侵犯關節,造成疼痛、腫脹和僵硬,如未妥善治療,病友的關節很可能會破壞變形或僵直失能,導致行動不便降低生活品質。

攝取地中海飲食 抑制類風濕性節炎患者的發炎症狀

國外研究發現,攝取地中海飲食的病友經過3個月後,相較對照組,DAS28指數有超過0.6的顯著改變(DAS28評分變化> 0.6於臨床被認為是具有意義的變化),證明好的飲食管理可抑制類風濕性節炎患者的發炎症狀、增加活力。

RA患者可適度攝取含鈣、鐵食物或地中海型飲食

另外,英國營養協會飲食建議指出,患者可適度攝取含鈣、鐵食物或地中海型飲食,以減緩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所謂地中海飲食,就是指多攝取蔬果、穀類全麥、堅果和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魚類及油脂,並且較少攝取乳製品、紅肉以及甜食。

此外,地中海飲食也建議多攝取富含類黃酮素的柑橘類蔬果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例如葡萄柚、橘子、木瓜、芒果等,可加強關節內膠質彈性,並抑制關節發炎反應、減輕狀不適感。利用這一些食材在烹飪時,也應注意火候及時間,才能留住所需的營養素。

勿自行食用健康食品,或天冷隨便亂進補

為了維持關節活動力,適度的運動與復健也有必要,例如游泳、瑜伽等。切記勿自行食用健康食品,或天冷隨便亂進補,小心反而更提高免疫系統大亂,使病情更劇,導致反效果。

若體內發炎反應沒有有效的控制,會使發炎反應持續,即便疼痛減緩仍可能造成關節變形,進而影響身體活動力,導致病友對疾病控制失去信心,形成治療的惡性循環。

中重度RA病友尤其要注意病程變化,即使疼痛減輕,仍需與醫師配合持續治療,達到疾病緩解,以下SMALL「5」撇步,可以幫助病友走上順勢、減壓、正循環的治療道路。

【SMALL「5」撇步】:

「S」tudy學習疾病相關知識:

積極了解病情,相信專業醫師不要誤信偏方,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M」eet主動與醫師溝通治療決策:

就診時多與醫師討論目前疾病控制與治療目標,有了良好的醫病溝通,不管是重、中、低度疾病活動度的病友,都有機會得到疾病緩解。若傳統藥物無法有效控制,目前有生物製劑或口服的小分子藥物可供選擇。

「A」llow 允許自己放鬆:藥物治療之外,配合輔助療法、舒緩壓力:

病情發作時常讓病友感到緊張或憂鬱,輔助療法以及紓解壓力,有助於減輕臨床症狀。包括均衡飲食、戒菸、適當運動(太極拳等)、芳香療法、水療、物理及職能治療等。建議病友可與醫師討論,視病情加入適當的輔助方法。

「L」isten參與病友團體:

透過病友支持團體吸收資訊,參與交流討論,共享彼此的治療經驗,對舒壓與疾病控制有正面的幫助。

「L」ive用正念與疾病共處:

一旦確診罹患RA,病友需要用積極正面向的心態,面對這個惱人的慢性疾病,與醫師溝通,持續規律的治療,調整生活作息,多舒緩壓力,維持正念,與類風濕性關節炎共處。

 

 

 

 

 

文章標籤

江文超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418295018231  

骶髂關節炎是關節炎中的骨關節炎的一種分支。大多數的骶髂關節炎並不是單獨的一個疾病,而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如許多強直性急脊椎炎的患者在發病初期表現為骶髂關節,所以診斷出骶髂關節炎還是不夠的,應進一步檢查是何種原因引起的。但是骶髂關節炎一般與坐骨神經相關。

21-13042Q1305N49  

骶髂關節炎分為原發性和續發性兩大類:

(一)原發性骶髂關節炎

原發性骶髂關節炎的關節軟骨細胞活性低下,髖部雞肉等軟組織支持力量減弱,軟骨呈退行性變。往往受年齡、體質、遺傳等因素影響。年齡越大,積累的損傷多,老年人的關節軟骨基質中黏多醣含量減少,纖維成分增加,軟骨的韌性降低,因之易遭受損傷而產生退行性變。肥胖體形的人發病率較高。

(二)繼發性骶髂關節炎

發性骶髂關節炎的基礎疾病較多,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 髖臼發育不良可產生生物力學的不平衡,使承重區範圍縮小,承重區關節軟骨承受壓力增加導致關節軟骨磨損引起骨性關節炎

2.扁平髖、股骨頭骨骺滑脫 關節面不平整,機械性磨損,可引起骨性關節炎。

3.髖關節某些疾病損害關節軟骨如化膿性髖關節炎、髖關節結核、血友病、神經性髖關節病。

4.醫源性因素如長期使用醣皮脂激素,引起軟骨病變等。

5.股骨頭病變、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6.髖關節創傷如脫位骨頸骨折處理不當。

7.髖關節內結晶病變;如焦磷酸鹽關節病與痛風性關節炎等。

8.內分泌異常和代謝障礙如糖尿病、肢端肥大症、黃褐病等。

症   

1、疼痛:疼痛是該病的主要症狀,也是導致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特點為隱匿發作、持續鈍痛,多發生於活動以後,休息可以緩解。隨著病情進展,關節活動可因疼痛而受限,甚至休息時也可發生疼痛。睡眠時因關節周圍肌肉受損,對關節保護功能降低,不能和清醒時一樣限制引起疼痛的活動,患者可能疼醒。

2、晨僵和粘著感:晨僵提示滑膜炎的存在。但和類風濕關節炎不同,時間比較短暫,一般不超過30分鐘。粘著感指關節靜止一段時間后,開始活動時感到僵硬,如粘住一般,稍活動即可緩解。況多見於老年人、下肢關節。

3、其他症狀:隨著病情進展,可出現關節攣曲、不穩定、休息痛、負重時疼痛加重。由於關節表面吻合性差、肌肉痙攣和收縮、關節囊收縮以及骨刺等引起機械性閉鎖,可發生功能障礙。

 

治療方法

1、宣傳防病知識、保護關節:首先要讓患者對該病有所認識,體育鍛煉要循序漸進,防止關節過度運動和負重,避免關節機械性損傷。嚴重時應制動或石膏固定,以防畸形。減輕體重,使用把手、手杖以減輕受累關節負荷。與職業有關者,應調換工作。進行有關肌肉群的鍛煉,可保持和改善關節活動,以增強關節的穩定性。

2、藥物方法當疼痛時可以用阿斯匹林、消炎痛、布洛芬等陣痛,不要長期使用,以免形成依賴或降低作用。

3、物理療法:熱療、水療、紅外線、超短波、電刺激等均可增強局部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緊張,減輕疼痛等癥狀。牽引療法對頸椎病神經根型患者效果較好,可以鬆弛肌肉,緩解疼痛,並能防止神經根相鄰的組織形成粘連,但須在專科醫生指導下進行。

 

診斷及病徵

骶髂關節疼痛與多種病變相似,診斷時需要以查問去排除其他可能性,例如腰椎間盤問題、神經根壓迫、小面關節疼痛、原發性或繼發性的肌筋膜綜合症、及非脊椎結構的症狀。骶髂關節的炎症(包括強直性脊椎炎及雷德氏症候群),往往會在臨床診斷中被發現。身體檢查應包括徹底的神經檢驗、直腿抬高試驗、及由下胸腔至腰椎進行疼痛與動作喪失的評估。

Patrick測試(圖2)及    Gaenslen 測試(圖3)是最常見的身體檢查。

  

 1  

2

 

 

 

 

 

 

文章標籤

江文超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  

「醫師,我的膝蓋痛,上、下樓梯更是痛苦,吃了消炎止痛藥,玻尿酸也打了,怎麼還是不會好,只要止痛藥一停,膝蓋疼痛就開始發作,我的關節炎怎麼這麼嚴重啊?」
門診中常常可以聽到病患這樣的抱怨,如果是退化性關節炎,醫師就會開給消炎止痛藥,而病患平時也可以口服葡萄糖胺或是軟骨素。如果治療無效,也可考慮注射玻尿酸,甚至是做人工關節手術,如此一來,大部分的病情都可以獲得改善。
但是,膝蓋痛不一定就是關節炎。尤其病患來到門診,第一個檢查動作就是照X光,很多人的X光檢查結果,的確會顯示有膝關節退化的跡象,但有些人只有輕微的退化,有些人根本就沒有退化,尤其是4050歲左右,甚至更年輕的族群。所以,膝痛的原因,並不完全是退化性關節炎引起,還有許多其他的因素。


引起膝蓋痛的原因
髕腱炎
最常見的膝蓋痛原因就是髕腱炎,疼痛點位於膝蓋骨的下方,如果將膝蓋打直,用手指按壓膝蓋骨的下緣,即會感到痠痛。患者經常會蹲下去、站不起來,常發生在工作必須久站,或是勞動量過大的民眾。另外,運動員由於必須經常跑、跳,也很容易罹患髕腱炎,因此,又稱為「跳躍膝」。
髕腱炎的治療方法,即是需要多休息,並視病情的輕重,給予復健運動、震波療法及無線射頻等治療,必要時甚至需要進行手術。如果被當作退化性關節炎來治療,不但沒有對症下藥,治療效果就會不好。

膝關節滑膜炎
膝關節滑膜炎也是膝蓋痛常見的原因之一,滑膜是組成膝關節的主要結構之一,是一層覆蓋在關節囊內層,含有豐富血管的結締組織,由於滑膜細胞會分泌滑液,可以保持關節軟骨面的滑潤,進而增加關節的活動範圍。

不過,若過度勞動或是使用不當,都有可能引起滑膜的急性發炎,關節內會因而產生大量的積液及滑膜增厚,使得纖維變硬而失去彈性。
臨床上,關節不僅會出現腫痛及積水症狀,也會因為黏連,而使得活動範圍變小,膝蓋因而無法完全伸直,也無法完全彎曲及蹲下,又以髕股內側股骨髁處有壓痛為最常見,偶爾可以「摸到」摩擦的聲音。

鵝掌肌腱炎
另一種常見的膝蓋痛狀況,是鵝掌肌腱炎,其功能主要為防止行走、跑步時,下肢往外旋轉,所以,慢跑、下坡、過度行走及運動,都是引起鵝掌肌腱炎的原因。但是,也有因為不恰當的長時間坐著,與不恰當的伸展拉筋,導致鵝掌肌受傷。
鵝掌肌腱炎常與退化性關節炎一起發生,但也可能單獨存在,疼痛的位置與髕腱炎不同,是在膝關節內側、脛骨的上方,用手指按壓時會感到疼痛。許多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在接受玻尿酸注射之後,僵硬及疼痛即有所緩解,但脛骨內側上方仍感到疼痛,這就是合併有鵝掌肌腱炎所致。鵝掌肌腱炎的治療,通常只需在疼痛處注射小劑量的類固醇就可以改善,局部注射類固醇的劑量很低、副作用很小,不用太擔心。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也很容易引起膝蓋痛,因為膝關節是由大腿骨、小腿骨以及當中的韌帶及軟骨組織所構成。許多來自大腿的肌肉,也以肌腱連接在膝關節附近,一旦肌肉因使用不當、拉扯或受傷,也會影響膝蓋的活動度進而產生疼痛。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臨床症狀,包括膝蓋前側或下側的疼痛緊繃感,合併膝關節的活動度受限,當做蹲下、站起等彎曲伸直膝蓋的動作,會覺得僵硬。治療需找出激痛點,予以針刺治療或局部激痛點注射,之後再配合正確的肌肉牽拉運動及強化運動,就能改善許多。另外,復健科物理治療中的電刺激及干擾波等,也有不錯的療效。

 

痛風
痛風的發作,主要是因為體內尿酸過高所致,尿酸其實是血液中像膽固醇一樣的化學物質,當尿酸高到一定程度時,便會堆積到全身,由於關節的溫度通常較低,所以,尿酸多了,就會沈積在關節內,沈積久了,便會形成結晶。
當結晶量愈來愈多,很容易就會掉到關節腔內,原本掌管免疫的免疫細胞,便會以為掉下來的結晶是外來物,因而發動攻擊,導致關節發炎,進而引發疼痛。痛風一旦發作,通常以大腳趾、腳踝及膝關節等部位,出現紅、腫、熱、痛最為常見。

 

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發炎,會侵害關節的疾病,詳細的致病機轉,至今仍然不明,一般認為與自體免疫系統有關。其可以侵犯身體的任何關節,也可以同時侵犯多個關節,導致關節疼痛、腫脹及僵硬,如果一側膝部或手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通常另一側的膝部及手也會罹患此病。
嚴重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可以造成嚴重的關節損害及扭曲,影響正常的生活功能。


鍛練肌肉,預防傷害
引發膝蓋痛的原因,排除免疫疾病引起的膝蓋疼痛因素外,不難歸納發現,多與時間及負重的過度,使用及超出肌腱所能承受的負擔有關。不少人在不適症狀剛發生的時候,不太在意、心存僥倖,或不願修正或是變更生活模式,最後等到痛到不行,才去就醫,其實都有點太晚了。
要特別提醒的是,一旦膝蓋發生疼痛,正確的處置方法,就是休息以及停止所有會引膝蓋痛的動作及運動,才能避免症狀繼續惡化下去。
膝蓋是人體的重要關節,能不能正常行走都要依賴它,因此,平時要好好保養,而最有效的膝蓋保養方法,就是要養成運動的習慣。耐力及延展性訓練,可以加強大腿前的股四頭肌及腿後肌的肌力,一旦肌肉夠強壯,就能對瞬間力量的改變,發揮緩衝效果,避免造成膝蓋的直接傷害。

攝取抗氧化食材,減緩發炎狀況
在營養攝取方面,許多植物油富含抗氧化劑維生素E,對關節炎是有好處的,像是花生油、橄欖油及葵花籽油等而一些堅果類,例如腰果、杏仁及核桃等,也含有維生素E,同時也是很好的油脂來源,但是,熱量比較高,不宜過量攝取。

青菜中含有葉酸及維生素B與維生素C等,可以減少關節發炎的問題,所以,多吃青菜對關節是有好處的,像是花椰菜、菠菜、茼蒿及油菜等而水果不僅含有維生素C及維生素E,也含有其他的抗氧化物質,例如葡萄及柑橘類等,均含有多酚類與類黃酮等抗氧化物質,對關節疼痛也有改善的效果。

坊間很普遍的葡萄糖胺,其類似關節軟骨的潤滑物質,適度攝取對於早期關節發炎,也有一定的輔助效果。而螃蟹及蝦殼中的甲殼素,其類似葡萄糖胺的成分,對於關節的活動功能,也會有些幫助。不過,因為蝦蟹的殼太硬,一般需要提煉處理後才能食用,如果要直接吃,食材中的軟殼蝦或是軟殼蟹,也是不錯的選擇。

海鮮中普遍含有鎂、鋅、銅、錳,對關節軟骨是有幫忙的,尤其蚵等海鮮含有鋅,魚、蝦、貝類等,也都含有豐富的硒元素。有研究指出,人體若缺乏硒,會使骨關節炎惡化,而適量攝取硒,可以減緩關節炎的惡化。由此可知,對關節有益的營養素十分多元,各類食物中都有,因此,只要飲食均衡,就可以充分攝取到各種對關節有幫助的營養元素。

 

 

 

 

 

 

文章標籤

江文超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可能會使用治療憂鬱症的藥品來治療神經痛,因為它可以作用在痛覺傳到大腦的過程,
2.醫師也可能使用治療癲癇的藥品來治療神經痛,因為他們可以作用在過度活化的神經,而減少疼痛的感覺。
3.其他:包含嗎啡類的止痛藥或是局部的止痛貼片。
 
治療神經痛的常用藥物為 SNRI 類的抗憂鬱劑(作用為抑制血清素與正         ) 以及三環類抗憂鬱劑如 imipramine
三環類抗憂鬱劑 imipramine 較便宜,且每天只需要服用一次較方便;
SNRI 類的抗憂鬱劑如 venlafaxine  EfexorR   duloxetine
 
venlafaxine 在服藥後 1-2 週開始有緩解疼痛的作用,服藥後 6 週達到最大藥效,每天超過 225mg的劑量可能會使血壓升高及心跳加快;
 
duloxetine 可以治療糖尿病造成的神經痛,也較不會影響到心跳及血壓,在剛開始使用的時候常見的副作用為噁心,通常在兩週內慢慢增加劑量可以減少副作用的發生,在有肝臟疾病或最近有飲酒的病人可能會造成肝臟衰竭,因此應避免使用。 
 
抗癲癇藥如 gabapentinNeurontinR)及 pregabalinLyricaR)也可以用來治療神經痛,這些藥品每天可能需要服用 2-3 次且有嗜睡、頭暈等副作用,通常可以藉著慢慢調整劑量來減少副作用的發生。
 
局部貼片藥品 Lidocaine patchLidopatR)可以用來治療帶狀疱疹後的局部神經痛,因為藥品只在局部作用,較不易有全身性的副作用,大部分的病人都可以耐受。 
 
嗎啡類止痛藥也可治療神經痛,但因為長期使用會產生依賴性,所以通常不當做第一線治療神經痛藥品。
TramadolTramalR)有嗎啡類止痛效果,也有像抗憂鬱劑藥品 SNRI 的作用,對於神經痛有治療效果,但它有嗎啡類藥品常見的嗜睡、便秘等副作用。 
嗎啡類藥品或三環類、SNRI 類抗憂鬱劑

 

併用抗癲癇的藥品 gabapentinNeurontinR)及 pregabalinLyricaR)可能會有更好的止痛效果。但併用不同類藥品可能造成服藥時間太複雜而降低病人的遵囑性降低,併用不同藥品時可能也需要降低藥品的劑量以減少藥品副作用的產生
文章標籤

江文超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6252_medium  

 

退化性關節炎發生的原因可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

原發性:老化、遺傳、肥胖。

次發性:長時間站立、膝關節受傷、痛風、風濕、骨質疏鬆或是職業傷害等。

關節軟骨在顯微鏡下之結構為膠原蛋白及蛋白聚醣外結構(玻尿酸軸-醣胺聚醣)所組成。而退化性關節炎主要是因為關節軟骨基質中的軟骨細胞不能有效地補充醣胺聚醣的消耗,

使其含量減少及結構改變,造成軟骨的彈性和硬度下降,進而出現軟骨磨損。

目前,治療退化性關節炎之方法有:1.運動 2.體重控制 3.休息與關節護理 4.用非藥物性方法止痛 5.藥物 6.輔助替代療法 7.手術。

其中在退化性關節炎治療中的輔助替代療法中,又常見有:1.葡萄醣胺 2.關節注射液 3.口服玻尿酸 4.其他添加物等。

而由於電視廣告中常見各種葡萄糖胺製劑,故大多數的患者接受性較高,但其實葡萄糖胺的代謝機轉過程繁複,先是經過醣的代謝,轉化成乙烯葡萄醣胺,

在經由玻尿酸合成酵素促成與體內葡萄醣胺酸結合,促進黏多醣的合成,最後才合成玻尿酸已所剩不多,而年紀越大玻尿酸的合成酵素會大量缺乏,導致無法合成所需之玻尿酸,所以補充再多葡萄醣胺也於事無補。

故衍生出口服玻尿酸製劑,口服玻尿酸只有少數會被酵素分結成醣類及熱量,其剩下在腸道吸收率可以達70-90%,連續服用7天後,可以達到最穩定的濃度及代謝。

體內玻尿酸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流失,25歲是嬰兒時期的65%,50歲是45%,到60歲時僅剩下25%,所以及早補充更能延緩老化,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江文超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