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骨][復健][外傷]科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關節與骨頭要如何保養呢?不少有關節與骨頭不適的人,常用葡萄糖胺來保養。

但葡萄糖胺是顧關節,成分中完全沒有鈣,

如果拿葡萄糖胺來補流失的鈣,那就用錯方法啦!

很多人常常搞不清楚,保養關節與骨頭所需要的飲食和保健食品有什麼不同?

樣有時候會越補越糟。一定要清楚,補關節與補骨頭是兩回事,

而骨頭與關節的保養,還是要靠平日的飲食為首要!

葡萄糖胺到底是什麼?

軟骨的主要成分為膠原蛋白與葡萄糖胺,

葡萄糖胺是形成軟骨細胞的營養素,可以修補退化軟骨組織

增強關節靈活度。在臨床上常用於退化性關節炎,

主要是促進關節內蛋白多糖與膠原蛋白製造。

關節的膠原蛋白與葡萄糖胺,是以黏多醣的成分分布,

膠原蛋白像鋼筋,建立強健軟骨,葡萄糖胺就像水泥,

填補鋼筋中的空隙。由於葡萄糖胺的強力抓水特性,

使得軟骨的含水性夠,才能承受骨與骨之間產生的撞擊或摩擦。

 

保護關節,從日常飲食著手

 

1.控制體重減輕負擔

 

關節承受全身的重量,體重過重時,對關節是一種負擔,

以退化性關節炎而言,發現膝蓋負擔越來越重時,務必請先減重。

 

2.多多補充深海魚類

 

鮭魚、鮪魚、鰹魚等深海魚含豐富的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能抑制關節發炎反應,減緩關節炎症狀。

 

3.少吃油炸煎的食物

 

高溫油炸與煎的食物,會加速體內游離基產生,

破壞關節軟骨,因此要保護關節就要少吃油炸食物。

 

4.含有類黃酮的蔬果

 

如甜椒、櫻桃、鳳梨、柳橙、木瓜、薑、九層塔等,

能抑制關節的發炎反應。

 

5.膠質與軟骨素食物

 

多吃富含膠質與軟骨素的食物,有利於關節軟骨修復,

如蹄膀凍、雞爪、蹄筋、豬耳、鯊魚鰭、貝類、海參、海帶、黑木耳、白木耳等。

增進骨頭健康,遵循9項飲食原則:

1.多攝取維生素D

鈣的吸收需要維生素D,平時除了多晒太陽,活化身體的維生素D,

也應補充含維生素D高的食物,如沙丁魚、鮭魚、肝臟、蛋黃等。

2.不攝取過量纖維質

纖維質每天攝取量不宜超過50公克,攝取大量的纖維質,

會影響骨質密度與礦物質(鐵、鈣、鋅等)的吸收。

3.飲用咖啡要酌量

咖啡每天不宜喝超過2杯,沖泡咖啡要加入牛奶,不要加入奶精或奶油球。

4.強化鈣質的攝取

多攝取乳製品、小魚乾、海帶、芝麻與深綠色蔬菜等。

5.每週做負重運動

每週做3~5次的負重運動,如爬山、跑步、快走、游泳等。

6.飲食均衡多樣化

攝取各類食物中的營養素與鈣質,以達到均衡與多樣化的原則。

7.攝取足夠的蔬果

蔬果中的礦物質(鉀、鈣、鎂)與維生素(C、K)對骨質健康有相關性的影響,

建議多吃芥藍菜、綠豆芽、昆布、洋蔥、山藥、蘋果等。

8.多吃大豆類食品

大豆食品含大豆異黃酮,其構造類似雌激素,具有調節骨吸收與骨形成的作用。

9.可額外補充鈣片

如果自己沒把握能從飲食中攝取足量的鈣,建議在必要時額外補充鈣片。

 

文章標籤

江文超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蜂窩性組織炎?您聽過嗎?一開始可能只是個小傷口,後來卻會演變成截肢,甚至會死亡!

  未命名  

要避免小傷口遭細菌感染

蜂窩性組織炎是一種皮膚傷口的細菌感染,因人體皮下脂肪層在顯微鏡下是呈現如同蜂窩狀的組織,當細菌感染已侵犯皮膚皮下脂肪層導致發炎腫大,就稱為「蜂窩性組織炎」認識蜂窩性組織炎 

蜂窩性組織炎不單發生在四肢,最常侵犯臉部、頸部及腳部等部位,大多數的人在處理皮膚上的小傷口總是漫不經心但即使是一個小小的傷口,若處理不當也會要人命的,最常見的情形便是蜂窩性組織炎引發深度感染,導致截肢或敗血症的慘劇。

最初的症狀就是局部出現紅、腫、熱、痛,進而出現水腫、紅斑的情形,同時也會有發燒、畏寒、全身倦怠、頭痛或關節痛等若不即時治療,等到出現淋巴腺腫時,表示細菌已侵入血液中,嚴重的話將因此而喪命。

好發族群要小心
由於蜂窩性組織炎與季節沒有絕對的關聯性,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但容易在潮濕悶熱的季節發生(如春、夏季節)同時也不是所有傷口都會形成蜂窩性組織炎,通常容易發生的部位,可能是之前曾發生外傷的部位,或皮膚本身已有病變的地方,以下分為兩個族群來說明:
一般民眾
香港腳患者:通常要特別注意腳部的細微傷口、糜爛傷口或由趾縫引起的蜂窩性組織炎。
做粗活者:可能因腳部出現傷口引致,尤其是在農、漁民身上,因為腳部長期泡在水裡,造成腳部容易受傷感染,導致蜂窩性組織炎。
在部隊環境中者:蚊蟲咬傷、小擦傷、外物刺傷、割傷等,都是容易發生的原因。
其他:過度擠壓(例如有些長在臀部的青春痘)、清洗青春痘或身體有傷口沒特別注意而去泡冷泉的話,也都有可能演變成蜂窩性組織炎。

高危險群
糖尿病患:由於傷口不易痊癒,容易遭受細菌感染而體內糖分過高,細菌的生長環境優渥,要特別注意。
老年人:高齡者對於細菌的抵抗力較弱,較易受感染。
肥胖者:因為血液循環較差,對於病菌的抵抗力也較弱。
肝功能不好者:傷口癒合能力較差。
拔牙患者:拔臼齒或後面的智齒(傷口較大),尤其智齒生長的方向和位置若不在正常齒列內,引起重複性牙齦腫痛,嚴重時會造成顏面蜂窩性組織炎。但智齒若長得不錯,就沒有拔的必要,不然傷到神經反而造成唇部永久麻痺,因此,智齒該不該拔,還是要找專業醫師鑑定。
免疫力較低者:例如進行器官移植或正進行化學治療,或患有先天性免疫疾病的人(AIDS),都是罹患蜂窩性組織炎的高危險群。

依病情輕重來治療
若發現皮膚出現局部紅、腫、熱、痛的現象,應盡早就醫。至於該如何正確選擇醫院科別就診呢?醫院若有感染專科的話,請優先選擇若沒有的話,請選擇一般內科,由於事涉治療選擇的全身性抗生素以及可能需要住院觀察,較不建議至一般皮膚科診所就診。

在開始治療前,要先請醫師判斷是否為單純性的蜂窩性組織炎,尤其不能忽略重要細節而導致誤判,延誤治療當出現發燒、傷口也不大(可能僅有5cm大小),卻有腳部劇烈疼痛的狀況(可能半夜會痛醒),這就不是單純性的蜂窩性組織炎,而是早期致死率有40的壞死性筋膜炎(Necrotizing fasciitis)。

蜂窩性組織炎的治療依病情輕重,主要有兩種處置
以抗生素治療為主,必須先做血液培養及敏感試驗,再依結果選用正確的全身性抗生素,通常7~10天即可痊癒。
當情況比較嚴重,已經形成膿瘍時,必須由外科醫師做切開引流及清創的處理更危急嚴重時,醫師將視病情決定是否做局部皮層重建、植皮或截肢等整形手術。

做好預防,避免感染
日常生活中做好預防的動作,避免感染,可大幅降低蜂窩性組織炎的發生機率,最重要的就是在平日做好皮膚照護及傷口處理,並在日常生活中維持良好的衛生習慣,生活作息正常、不要熬夜及酗酒,避免降低免疫力,都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傷口不管多小,都要把傷口可能發生感染的機會降至最低,因傷口是蜂窩性組織炎最主要的病因。

處理外傷的4個步驟
若出現開放性傷口時,以下步驟提供您危急時自行處理:
Step1建議先用大量開水(或生理食鹽水)清潔傷口。
Step2局部冰敷患部,以控制炎症擴大,並可減輕疼痛。
Step3傷口用優碘消毒(塗抹2分鐘後,靜待優碘在皮膚上乾燥後,才有阻隔細菌的效果,再適度覆蓋、包紮。
Step4保持傷口清潔,每天換藥並觀察癒合情形。有些科技產品的敷料,可提供更好的傷口防護作用,藥房也都方便購買。例如防水透氣敷料的產品,是一種類似皮膚般的透明薄膜,具透氣性並能防止水分及細菌的侵入另一種俗稱「人工皮」的透明Hydrocolloid(親水性)敷料,適用在創傷早期或創傷癒合階段,在恢復過程中可減少換藥次數,提供舒適和簡易的方法,以增加在傷口癒合期間的耐心。

小叮嚀
面對簡單的傷口,若經過處理之後,紅、熱、腫、痛的情況在3日內未改善,一定要馬上就醫,請醫師排除或治療可能致命的細菌感染症──蜂窩性組織炎,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文章標籤

江文超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退化性膝關節炎常發生在五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正常的狀況下,關節的上、下骨頭間有軟骨,軟骨可以吸收身體的重量,提供緩衝作用。隨著年紀增長,關節的長期過度負重,會導致軟骨磨損,軟骨上無神經分佈,可是在軟骨磨損、硬骨暴露而受到刺激後,走路就易引起痠痛。此外軟骨磨損產生的碎塊,也會刺激週遭神經,產生急性滑膜發炎而疼痛。長久下來,膝蓋受力不平均,會進一步產生骨刺、甚至外觀上的內彎變形。膝關節退化會引發痠軟、疼痛、無力的症狀,導致不良於行。病況嚴重的患者往往因疼痛而足不出戶,不但影響社會功能,也影響身體健康。

依據症狀輕重和關節退化的程度,可採取的治療方式也不同,包含服用消炎止痛藥物,補充葡萄糖胺或膠原蛋白,復健治療,注射玻尿酸等,軟骨嚴重磨損的患者甚至需要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近年來國內外則開始發展高濃度血小板血漿療法 (簡稱PRP),如一般人所知,血小板具有凝血的功能,但醫學研究發現,血小板在組織修復及再生功能上,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它可以在人體受傷後局部釋放出生長因子促進血管增生及組織的再生PRP療法便是從自己身上抽出約10cc的血,利用離心機去除紅血球和白血球,純化後取得高濃度血小板血漿,再注射到關節中,相較於服用抗發炎藥物,或者注射玻尿酸潤滑關節,PRP療法可算是一種細胞再生的治療方式

1436420478-3745805826  

PRP到底是什麼?

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為Platelet rich plasma的縮寫),中文為『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關節注射再生醫學:是一種高階技術,採用特殊術式刺激關節內軟骨生長點,以自體富含的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中所含的生長因子,提供自體修復的原料,讓退化性關節炎達到軟骨重新生長作用,它可以在人體受傷後局部釋放出生長因子,促進血管增生及組織的再生與修復。終止軟骨細胞的壞死磨

 

 

 損,防止發炎減緩疼痛。

但是一般血液的血小板因濃度不足,而且間接含有紅血球、白血球等不利修復的細胞,所以我們需要進行純化。我們抽出自身的血液,利用離心機去除紅血球,取得高濃度的血小板血漿。因為是體內自己的血,所以沒有排斥的問題與副作用。

PRP對骨質疏鬆與膝關節疼痛的作用,在於其大量的生長因子能幫助修復受損的細胞所致。在初次療程後,多數病患能感受到疼痛的減輕緩和。許多研究結果都發現,對退化性關節患者,接受PRP注射可以紓解疼痛及症狀,效果可以維持至少9個月以上。而美國骨科運動醫學協會(AOSSM)2012年發表的研究報導也顯示,對初期膝關節炎及軟骨退化的患者,PRP療法效果顯著,在12個月後仍可見改善,效果更勝於注射玻尿酸。

PRP抽取自自身血液,不會有排斥,屬於高安全性的治療方式。PRP的製程是將抽取自病患自體的血液使用離心機將血液離心分層之後,視離心機廠牌種類與病患個人條件的不同,其中血小板的含量將會升高到正常生理值的2到8倍之多。準備好的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可直接以液體注射的方式注射於病灶或關節內,也可以經凝結成塊的方式使用於組織接合處以幫助癒合。由此可知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是源於自體、容易取得、製程簡單、無免疫排斥問題、較安全的一種細胞治療的方式。

 

文章標籤

江文超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  

(圖片翻自網路)

「媽媽手」又稱「狄奎凡氏症」(De Quervain’s disease),正式醫學名稱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stenosing tenosynovitis),它是指位於手背橈側(拇指側)的支持帶出現增厚,壓迫到其下方的伸拇短肌(extensor pollicis brevis) 及外展拇長肌(abductor pollicis longus) 的肌腱和滑膜,引起管道的狹窄、管道兩端的肌腱及滑膜發炎腫脹,嚴重時肌腱的滑動受限,或造成粘黏。

什麼人容易得「媽媽手」?

「媽媽手」常見於中年婦女或生產過後之婦女,大多與日常生活中不正確用力,或是反覆用力過度有關,如洗衣服、扭毛巾等。而準媽媽們因懷孕未期賀爾蒙的改變,滑囊及關節本身就容易產生輕微的炎症反應,此時,只要稍有施力不當,如抱小嬰兒時手腕過度彎曲、大拇指過度外展等,便容易患上 「媽媽手」。  

  A14_01_a  

 然而,「媽媽手」並非媽媽的專利,若爸爸照顧嬰兒,也容易得此一病症。其他行業中,如果工作中需要長時間重覆使用拇指施力者,也可能得到此症。例如:長時間打字的職業、長期握筆的文字工作者、單手端著沉重餐盤的服務生、把書本上架的圖書館員工、常使用手機的「拇指族」,都屬於高危險群。

「媽媽手」有什麼症狀?

 主要症狀是大拇指近手腕處出現持續疼痛及腫脹,甚至無法使力。一旦發生粘黏,會出現緊繃的感覺,大拇指活動時會被「卡住」,甚至可觸摸到凸起的腫塊。

如何診斷「媽媽手」?

「媽媽手」的診斷主要依詳細的病史及理學檢查作診斷,典型的理學檢查為Finkelstein’s test,即將大拇指作內收及向尺側(小指側)屈曲時,會引起疼痛症狀。至於軟組織超音波檢查可進一步評估發炎水腫的情形,X光或其他影像檢查則有助於排除其他疾病。

「媽媽手」之鑑別診斷

容易與「媽媽手」出現類似症狀的疾病有:

(一)手腕關節之退化性關節炎

(二)手腕月狀骨病變

(三)腕隧道症候群

(四)頸部神經壓迫

 如何治療 「媽媽手」?

在急性發作時,必須讓手作適當的休息,減少進一步的傷害。臨床上可使用特製的輔具(經由職能治療師依病患本身的手型而塑造的),一方面將手腕及大拇指固定於最自然的位置,一方面又不會影響其餘四指之活動。

口服抗發炎藥物有止痛消腫的效果,加上適當的物理治療,更病程縮短。物理治療包括局部熱療、電療、超音波治療及局部按摩等。如果以上效果不明顯,則可考慮局部注射抗發炎藥物,極少數病患需要手術治療。

 

 如何預防「媽媽手」復發?

(一)無論單手或雙手在抱嬰兒時,盡量讓五指拼攏,手掌、手腕成水平狀,平均分攤嬰兒的重量,可避免嬰兒重量只由虎口及大拇指承受。

(二)哺育母乳時注意不要過度使用拇指,或是持續太久。

(三)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必須避免拇指長時間、經常重覆的動作。

(四)工作時,必須注意用力方式不當。

(五)疼痛症狀消失後,可配合正確的伸展運動和肌力訓練。

 

 

 

  

 

文章標籤

江文超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11121244082078697097    

人體之所以能活動自如,就是因為有關節的結構,大部分的關節,不但是提供人體活動之需,並經由軟骨保護骨頭避免磨損,軟骨中有65%-80%是由水所組成,其他則有醣蛋白、膠原蛋白及軟骨細胞,這些提供了軟骨健康營養及功能保護。

事實上,軟骨本身是一多孔結構,蛋白是一條條細長纖維形成的網套,醣蛋白則是具有彈性的球體,水刀則填塞在其中,這些組成都必須完整,才可使軟骨負荷動力,

若膠原蛋白變少,會使醣蛋白不再具有彈性,都會導致關節受力時容易加速磨損,隨著患者的年齡增長,造成這些材質自然消失或功能退化,就形成所謂的「退化性關節炎」。

至於骨骼中的蛋白質約有80%左右是膠原蛋白,占骨骼總重量的20%左右。

骨骼的細胞分為有機質與無機質,有機質部分包括了骨基質和細胞,骨基質鍾95%是膠原蛋白,另外5%非膠原蛋白的礦物質化,主要含有磷酸鈣、碳酸鹽、納、鎂、鉀、氟化物和氯化物等。

 

骨骼與關節缺少膠原蛋白的症狀

1.不易固定鈣質,且鈣質流失的情形將無法獲得改善。

2.易影響骨質密度而有骨質疏鬆的情形發生。

3.關節軟骨失去彈性,引發老化、吳麗、腰痠、骨關節發炎、疼痛、變形與骨質疏鬆等現象。

running-laces[1]

補充膠原蛋白對骨骼及關節可帶來的效果

1.強化關節軟骨在運動摩擦時的潤滑度,降低痠痛。

2.降低關節炎的發生,避免關節炎退化提早到來。

 

 

 

 

3.對骨折和斷骨接合時的復原,有強化筋骨及加速復原的效果。

文章標籤

江文超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10601-1  

炎炎夏日是蚊子出沒的高峰季節,在夏天大家或多少都會有被蚊子叮咬的經驗,蚊子叮咬後抓破皮引發感染,小心小小傷口可會要你的命....!!!!

什麼是蜂窩性組織炎?

人體的皮下脂肪層是一區區像蜂窩狀的組織,所以如果這個區域因為細菌的侵入引起發炎腫大,就稱之為『蜂窩性組織炎』。遭受細菌的感染。當皮膚出現腫大、感覺灼熱的紅腫柔軟區塊就有可能是感染了蜂窩性組織炎。通常感染蜂窩性組織炎的部位擴展十分快速。最常罹患蜂窩性組織炎的部位是臉部或是下肢皮膚,不過其他部位也有感染的例子。蜂窩性組織炎大多都是屬於皮膚表層的表皮感染,但也可能感染皮膚下方組織,並可經由淋巴結及血液系統散播,使感染區擴大。感染了蜂窩性組織炎若不及時治療,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因此要我們學會如何判斷並及時治療。

蜂窩性組織炎的病因

 蜂窩性組織炎的原因是因為一種或多種細菌經由皮膚裂隙或是皮膚的傷口進入所引發的感染,最常引起蜂窩性組織炎的菌種為鏈球菌(streptococcus)及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人體全身都有可能會感染蜂窩性組織炎,但是最常發生感染的部位是小腿及腳踝。有些昆蟲或蜘蛛在叮咬人體後會將細菌留在傷口上造成感染,另外在皮膚較乾燥、較薄的地方也容易引起細菌的入侵造成感染。

容易感染蜂窩性組織炎的風險因

1.年齡:隨著年齡增長,人體循環系統功能也跟著老化,造成身體某些部位血液運送速度減緩,白血球數值降低。因此這些部位若受傷便很容易感染蜂窩性組織炎。

2.免疫系統低下:因為疾病所導致的免疫系統低下也會造成較高蜂窩性組織炎罹患率。例如白血病及HIV病毒感染,服用免疫抑制劑藥物(prednisone、cyclosporine)等,都會使人體易遭受病菌感染。

3.糖尿病罹患糖尿病不但會導致血糖濃度升高,免疫系統也會因此受損,較容易感染蜂窩性組織炎。此外糖尿病患皮膚會變的比較脆弱,下肢末端的循環系統較差,因此存在有慢性潰瘍的風險。若發生潰瘍,就會提供細菌感染的通道,因此容易感染蜂窩性組織炎。

4.水痘及帶狀泡疹等會造成皮膚出現水泡破裂的疾病。

5. 淋巴水腫。

6.腳部慢性黴菌感染。

 

蜂窩性組織炎的症狀

皮膚症狀的改變通常伴隨著發燒現象。經過一段時間後紅腫的情形會有擴散現象,紅腫的皮膚上可能出現紅色斑點。也有可能出現小水泡並破裂,但這種情形較為少 。

 

預防方法

 

小小的傷口可能會引起蜂窩性組織炎,嚴重者必須截肢,甚至可能死亡。因此,避免蜂窩性組織炎或其它感染,傷口處理是一門大學問。以下為傷口的處理原則:

1.用肥皂水清潔傷口將之視為每天洗澡的必備項目之一。

2.適當的抗生素軟膏在大部分表皮的傷口,可使用一種或兩種抗生素軟膏來保護傷口。

3.用繃帶包紮傷口避免外界細菌進入,保持傷口清潔。

4.常更換繃帶每天更換一次,或繃帶變髒、潮濕及必須更換。

5.觀察感染的症狀紅、痛、流膿等症狀即代表可能遭受感染且必須接受醫療評估。

 

 

 

 

 

 

 

 

 

文章標籤

江文超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64564368_m

1.天生小骨架

骨架小的人,骨骼的總重量自然不高,可以流失的骨質也少。不過,這並不意味著骨架大就不會骨質疏鬆。到35歲左右,人體的骨密度達到最高點。此後,骨質開始流失。流失速度因人而異,受遺傳基因、飲食結構、運動習慣等因素影響。

預防方法:年齡小於40歲的人,應想方設法積極強健骨骼,如多吃乳製品等,多做跑、跳等高衝力訓練。年齡大於40歲的人,除注意飲食營養外,要攝入足夠的鈣、鎂、維生素D等營養元素,並做一些力量練習,如仰臥起坐、抬啞鈴、引體向上等。

 

2.沒有喝足夠的牛奶

如果人體骨量是一個銀行存款帳戶,那牛奶便是最主要的進賬之一。牛奶含有豐富的鈣質,也是維生素D的重要來源。有調查顯示,與不喝牛奶的人相比,每天喝牛奶超過300毫升的人,腰椎骨密度要高6%左右,髖部骨密度高7%左右。

預防方法:每天至少喝2杯牛奶,是往「骨質銀行」裡存錢的好方法。很多人因乳糖不耐症喝不慣牛奶,可以選擇替代品如豆製品、奶粉等,或服用鈣、鎂、維生素D等營養補充劑。

2_12  

 

3.抽煙

研究發現,女性朋友每抽煙10年,骨密度就會下降2.3%到3.3%。在絕經女性中,因抽煙帶來的骨頭變脆風險更大。吸煙時間越長,骨骼受損的程度越大。

預防方法:儘管戒煙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是為了年老後仍有強健的雙腿,能想去哪裡就去哪裡,戒煙仍非常必要。只要戒煙,身體就有機會休養生息,讓骨骼重塑健康。

495-1209210T05U21  

 

4.過度飲酒

酒精會弱化你的骨骼,它會過濾掉骨骼中的鈣、鎂和其他礦物質,喝得越多,後果也越嚴重。女性在這方面遭受的風險更大,這可能與她們對酒精更敏感有關。此外,開始飲酒的年齡越小,所受危害越大。在青春期和剛剛成年時酗酒,將嚴重影響骨骼健康,增加日後骨質疏鬆症的風險。

預防方法:要讓愛喝酒的人忍痛割愛確實不好受,但這是最有效、最健康的方法。不妨以茶代酒。如果實在想喝,建議可以每天喝1-2杯紅酒,不宜過量。

495-1209210T05U21  

 

5.飲食不規律

飲食紊亂如厭食症和食慾過盛,都會加大骨質疏鬆的風險。這是因為過於節食會導致人體激素水準下降,而任何降低雌激素的行為都會干擾骨骼構建。

預防方法:注意調整飲食,做到飲食營養、均衡。多吃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如牛奶、蛋類、瘦肉和魚蝦等,及含鈣量豐富的食物,如蘿蔔、捲心菜、甘藍和各種豆製品等。減少食鹽攝入,以保存體內鈣質,同時注意補充鎂和錳。

201504241510110166663

 

6.月經不規律

女性的骨骼健康與雌激素水準密切相關。一方面,女性在絕經後,失去雌激素的保護,骨密度流失速度大於男性,更容易患上骨質疏鬆。另一方面,未絕經的女性,如果有月經不規律、月經量少等問題,很可能是因雌激素過低引起的,她們的骨質疏鬆風險也更高。此外,雌激素水準低也可能由飲食紊亂、過度運動、多囊卵巢綜合征等造成。

預防方法:女性如果出現經期不規律、月經量少,應及時去醫院檢查原因。如果是多囊卵巢綜合征等與激素相關的疾病導致的,可服用低劑量的避孕藥,這同時也能解決激素紊亂問題。

 

7.兩年內骨折過

如果在2年內,你走路時不小心跌了跤,並因此引發骨折,這說明你的骨骼已出了問題。

預防方法:每年查骨密度。通過骨密度檢查,可以測出骨骼中的鈣含量和其他硬化骨骼的重要物質含量。借助這些資料,醫生能相對準確地瞭解你骨骼的狀況,並對你的骨折風險進行評估。

 

8.有家族史

研究人員發現,骨密度的高低75%取決於遺傳,25%取決於其他因素。如果家裡的老年人有骨折史、彎腰駝背、身高下降等問題,那麼家族成員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更高。

預防方法:有家族史的人應在體檢時告訴醫生。值得慶倖的是,研究人員還發現,年齡越大,遺傳因素對骨骼健康的影響越小,其他因素的影響則越大。因此有家族史的人應養成更多「護骨」習慣。

 

 

9. 服用某些藥物

某些藥物若長期食用會干擾人體激素水準,減少骨骼中的鈣質、維生素D等物質。此外,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也更容易得骨質疏鬆症,因為,這些疾病通常要用皮質類固醇治療。甲狀腺激素藥物、抗抑鬱藥物也會加速骨質流失。

預防方法:服用上述藥物時要密切關注骨密度。絕大多數醫生會建議患者在服藥後做骨密度檢測,必要時會開一些幫助強健骨骼的藥物,如雙膦酸鹽等。

1405588781-275614418  

 

 

10. 亞裔、女、超50歲

這3個因素中任何一個都會增加骨質流失風險,如果你3條都符合,骨折風險將更大。年齡越大,骨質疏鬆的風險越高。

預防方法:我們無法改變自己的種族、性別和年齡,但是瞭解這些風險因素將有助於採取措施:如調整飲食,多吃含鈣高的乳製品、豆製品、海鮮等。必要時也可考慮藥物治療,如雙膦酸鹽。

 

 
文章標籤

江文超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活力 運動臺北」路跑活動人潮  

 

跑步傷膝蓋關節?誤會了!過胖才會!!!

 

根據中華民國路跑協會網站統計,台灣近年來的路跑活動場次增加,顯示慢跑活動在台灣正在持續發燒。

慢跑雖然有益健康,但有不少人都認為跑部傷膝蓋而不敢嘗試,

不過,美國最新一份研究顛覆這種認知,發現跑步對關節並不會造成直接傷害,體重過胖或是家族有關節病史者,才須特別注意


跑步好健康 增加膝蓋軟骨彈性

根據美國《華盛頓郵報》報導指出,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的研究教授保羅威廉斯(Paul Williams)在一項研究中針對9萬名跑者做長期追蹤研究,

分析兩個族群運動的頻率、強度與年紀、體重,並統計兩組罹患退化性關節炎,以及做髖關節置換的人數,發現從事不同強度、距離跑步的運動族群,在兩項疾病的罹患率上反而降低,顯示跑步對健康的促進大於傷害。

研究人員表示,一般人認為跑步會傷關節,是因為將關節想成一個機器零件,就像是腳踏車騎久了鍊條磨損一般,不過人體膝蓋軟骨其實很有彈性,可以因應受到的外在壓力調適,慢跑就是幫助加速軟骨新陳代謝,強化關節彈性的方式之一


肥胖者跑步 罹患關節炎比例較高

發表於「運動醫學」期刊(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中的研究報告顯示,

關節炎成因與後天體重肥胖,或是先天家族有過關節炎病史較有關,如果本身沒有這兩種問題存在,那基本上跑步並不會有所謂增加關節傷害的問題。

此外,其實早在2011年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的報告就已指出,

肥胖者在罹患關節炎的機率上高出45%,每增加或減少1磅,膝蓋承受壓力值為4磅

,由此可見體重與關節壓力之間的關聯,如果本身屬於體重過重者,可以先從快走開始訓練,以免一下子就讓膝蓋承受過重壓力,反而導致運動傷害。

 

 

 

 

文章標籤

江文超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