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關節痛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膝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關節,是用來支撐整個身體的重量,關節疼痛是相當常見的問題,普遍人以為膝蓋痛只是退化的問題,所以老年人才會有此痛症,這是個錯誤的想法,不管男女老少,都可能會發生膝蓋痛的困擾。然而造成膝關節痛的病因有很多,絕對不是退化就可解釋一切。

當膝蓋疼痛時要先分是否有受傷,受傷是最近或是很久以前,受傷是碰撞或扭到,受傷時有否腫脹,能否走路等等,都可以提供給醫師參考以得到正確診斷。

  容易膝蓋痛的高危險群  

1.長期缺乏運動卻一下子大量地做的人士

2.有行山習慣的人士,因長時間上落斜路會令膝蓋附近的肌肉和韌帶使用過度,造成膝蓋痛

3.工作需要長時間上落樓梯/斜路、蹲跪、爬高爬低、走路、站立、勞動過量的人士

4.長時間進行急跑、急停、旋轉、跳躍等動作的運動員(例如:籃球、排球、羽毛球員等)

  常見非受傷引起的膝關節疼痛有 

1.肌腱炎
常因過度活動、運動、走路、跑跳有關。常在關節上下肌腱附著骨頭處,有一特別疼痛點。

 

2.髕骨股骨關節軟骨炎周圍腱膜炎

常在彎膝蹲跪,膝蓋彎曲很久或上下樓梯時會特別不舒服。疼痛點會在髕骨周圍,特別在外側。

 

3.痛風發作

突然無緣故膝蓋非常痛,紅紅腫腫的,會有關節積水現象,不敢走路。病患常有高尿酸或痛風病史,發作前曾大吃大喝。

 

4.退化性關節炎急性發作

常發生在年紀較大而有退化性關節炎的人。可能有走路過久,站太久或活動過度而造成疼痛。關節疼痛點常在關節內側,有時會合併關節腫脹積水,不敢彎曲,走路時會特別疼痛。

 

 治 療 方 式 

1. 消炎止痛藥(消除發炎、解除疼痛)

 口服藥  : 可有效緩解症狀,幫助提早度過急性發炎疼痛期,改善生活品質,但不會改變磨損跟修復的速度。

 外用藥膏、藥布 局部使用,針對局部痛點治療,藥物濃度限於局部,較不會有全身的副作用。

 

2. 注射治療(微量類固醇、增生療法、玻尿酸、PRP血小板注射)

微量類固醇

注射類固醇可有效抑制發炎、解除疼痛,在其他保守治療效果不彰、不得已的情況下,經醫師評估及解釋後,關節內或局部痛點注射類固醇仍是個可行有效的方法。

痛點注射使用的類固醇,劑量低、注射次數少,其實不必過度擔心會造成骨質疏鬆。

倒是還是要提醒的是,類固醇有強力抑制發炎的效果,但可能會降低軟骨及肌腱韌帶的細胞活性,使軟骨萎縮、肌腱韌帶失去彈性,若關節負荷沒有改變,同樣的毛病可能還會再復發。

增 生 療 法

增生療法是在肌腱、韌帶或關節注射高濃度葡萄糖液,利用高濃度刺激局部輕微發炎,刺激組織增生,加強組織功能及穩定。葡萄糖增生注射治療會引發局部的發炎反應,發炎反應會間接刺激組織中生長因子的釋出生長因子是受傷組織修復與強化過程中,最重要的關鍵之一。葡萄糖增生注射治的最終結果,可使新生的膠原蛋白積累在受傷韌帶與肌腱上。葡萄糖增生注射療法,廣泛運用在各類骨骼肌肉、關節疾病等各式相關急慢性疼痛與神經疼痛,都有相當不錯的治療效果。

 

PRP血小板注射(促進修復、軟骨再生)

PRP是近年來的新技術,從自己的血液中提取血小板,因為血小板內有豐富的生長因子,能夠刺激軟骨及韌帶修復,可能具有組織再生的潛力,PRP同時也有抑制發炎的效果

 

任何年齡都有機會發生膝蓋痛,其中又以過度使用和不正當的使用原因最多。

如果處理不當,日後可導致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不同的成因可形成不同部位的膝蓋痛,從而直接影響治療的方法。如果你感到膝關節不舒服,應盡快就診作仔細鑑別診斷,避免不必要的長期痛楚和不便。

 

 

 

 

 

文章標籤

江文超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板機指正式的學名是手指屈肌腱的狹窄性肌腱鞘炎,通常是由於包覆在手指肌腱外圍的腱鞘的第一個環狀帶狹窄所造成。多數的「板機指」是因為手指彎曲動作太過頻繁、時間長及過度出力引起,這些情況讓手掌內側掌指關節處的肌腱,不斷摩擦韌帶而造成發炎、腫脹當手指進行彎曲、伸直等動作時,由於腫脹發炎的肌腱,容易在掌指關節部位卡住,於是產生手指彎曲後,伸不直或是伸直之後無法彎曲的狀況,甚至手指進行伸展動作時還會發出「喀」一聲,因此叫做「板機指」。不少患者也會合併「媽媽手」或是「腕隧道症候群」。

1023  

板 機 指 症 狀

運動或是按壓患指或拇指時,手指根部感到疼痛。

在患指或拇指的根部長出小瘤(肌腱腫脹的部分)

當運動患指或拇指時會感到僵硬,或是發出「喀喀」聲,尤其是早上剛起床的活動的時候。

若情況惡化,您的手指可能會卡在彎曲的動作,然後突然彈回伸直的狀態。最後,有可能無法完全伸直。

 

板機指症狀可分為四期 :

  第一期 : 手指局部會疼痛,但活動沒有困難

  第二期 : 早上起床時手指會僵硬卡住,泡熱水及活動後,症狀會改善

  第三期 :手指整天活動都會有「ki喀」的聲音,感覺疼痛

   第四期:指完全不能彎或伸直,需要用另一隻手幫忙扳動,活動完全受限

 

 

板機指治療

1.     早期症狀較輕時,建議手指適度休息,避免過度使用,泡熱水或熱敷,按摩手掌遠端處的壓痛點,以另一隻手來將患側手指的屈指肌腱作反向伸展拉直,也可利用超音波、石蠟浴等復健方法來軟化肥厚的滑車或肌腱,再加上使用內服或外用消炎止痛藥。若症狀持續,

2.     第二步可在手掌遠端的滑車處局部注射類固醇。

3.     若症狀仍然無法改善,最後一步為手術治療,局部麻醉下,以小剪刀或18號針頭,將肥厚的滑車剪開、放鬆,屈指肌腱就不會被卡住,病人手指在手術後可馬上活動,板機指就不會再發生了。

 

 預防及改善方法,就是要避免高頻率、長時間以及出力大的手指動作;如果已經有輕微症狀,除多休息外,可先做一些步驟改善不適,比方早晚將患部浸泡熱水,之後進行和緩的拉筋動作,這對於緩解症狀都有很好的幫助。

要避免板機指,可在每次工作前先做手指屈指肌腱伸展動作,工作一段時間後要休息一下,避免過度使用,才不會面臨板機指症狀上「手」的疼痛命運。

 

 

 

文章標籤

江文超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代人時時刻刻智慧型手機不離身,無論是上網或玩遊戲,往往一玩就是2、3個鐘頭,長時間維持相同動作的情況下,容易引發腕隧道症候群,手部出現麻痛的症狀。物理治療師表示,腕隧道症候群若不及時舒緩或治療,可能會因惡化而腫脹、無力,甚至造成肌肉萎縮,建議經常讓手指、手腕動一動,降低疼痛不適,也預防病症發作。

什麼是腕隧道症候群?

腕隧道症候群是指手上的正中神經在經過手腕處,會穿過由腕骨與韌帶圍成的「腕隧道」,受到位於神經上方的韌帶壓迫所造成的臨床症狀。所謂正中神經是指支配大拇指動作與支配大拇指、食指、中指以及一部份無名指感覺的神經。

 

哪些人容易罹患腕隧道症候群?

 1、女性比男性易罹患

好發於30至50歲的女性。統計數字顯示,女性發生率約6%、男性僅0.6%,主要跟構造有關,女性的骨頭比男性窄小,因此天生搭起來的腕隧道就比較小,但是女性的手腕肌腱沒有比男性小,因此腕隧道內產生摩擦與壓迫的機會變高。

 

2、糖尿病患屬高危險群

糖尿病患神經比較脆弱,且容易發生各種神經病變,腕隧道內的正中神經也會受影響。

 

3、重複做太多手腕屈伸動作者

反覆讓手腕屈伸的人也是高危險群,多數是從事手工業的勞動者。想像一綑電線若不斷去折它,電線的絕緣皮就可能不堪壓力而脫裂,導致異常放電。腕隧道只要手腕前伸或後仰超過15度,壓力就會開始增加,比如有些人思考時習慣撐著腮幫子,這個姿勢就會讓手腕伸展超過15度,若常常做這個動作或持續時間過長,就可能導致正中神經受壓迫而受傷。

 

4、孕 婦

因為懷孕時全身各部位都容易水腫,也會讓腕隧道內的壓力升高。

 

5其 他

至於電腦族也容易有手腕酸麻痛的症狀,不過最後診斷是腕隧道症候群僅占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多數電腦族手腕的主要問題還是關節炎、肌肉疼痛、和肌腱炎。不過由於腕關節或肌腱若持續發炎,也會增加腕隧道內的壓力、甚至壓迫到正中神經,導致次發性的腕隧道症候群,形成共病。電腦族群有腕隧道症候群主要是跟使用滑鼠的姿勢有關,若手腕處於一個過度彎曲的姿勢,時間久了就會讓腕隧道維持在壓力偏高的狀態,因而增加發病率。

 

腕隧道症候群的臨床症狀?

 

1.手掌及手指會有麻痹、刺痛及腫脹感;尤其是食指和中指及大拇指。疼痛的地方在手

       部、手腕,有時在前臂,甚至會延伸至肩膀。

2.疼痛及麻木的情形在晚上會變得更嚴重,有時會影響睡眠。

3.嚴重時,手部和手指都虛弱無力、感覺遲鈍及動作不靈活。

治 療 方 式

大多數腕隧道症候群患者不需要接受手術治療。保守治療方式包括

1.   症狀輕微的患者通常藉由手部的休息,同時避免會使症狀加劇的活動一段時間,就可恢復正常。

2.   晚上睡覺時穿戴腕關節的休息性副木。

3.   物理治療:超音波、臘療、電刺激治療等等。

4.   藥物治療:維他命B群(或許有一些用處);抗發炎藥物;腕隧道內類固醇注射。

 

如果上述保守治療都無效時,就必須考慮手術減壓治療。 

腕隧道症候群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周邊神經病變。如果患者出現手麻的現象,最好快點接受醫師診療,通常接受保守治療即可治癒。即使真的需要手術治療,其預後也和手術前症狀的嚴重度有密切的相關性,若患者拖到已經出現肌肉萎縮的現象,那麼即使接受手術治療後恢復的狀況也不會太好了!

 

 

 

 

 

 

 

 

文章標籤

江文超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節痛」的圖片搜尋結果

案例

    60多歲的張媽媽是一位典型家庭主婦,經常拖著 肥胖身型 ,裡裡外外照顧著一家人。

   近幾年來時常抱怨膝關節疼痛,有時痛到影響走路,

   她常以為人老了,沒有用,偶而就跟家人、鄰居抱抱怨或自行買成藥止止痛。

   一天在終於決定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來門診求診,

   經三個月持續減重搭配治療,目前疼痛和關節活動度已達滿意程度。

退化性關節炎疾病

    是最常見及最重要的關節病,又叫做骨關節炎或變質性關節炎

    為50歲以上的人最常見的肌肉骨骼問題

    其特徵是因關節內軟骨磨損衰竭後所產生周邊骨不正常增生及關節腔變窄

    因此,使關節活動時感到疼痛,而且不能充分活動。

「star」的圖片搜尋結果 五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 每四人就有三人 受到退化性關節炎困擾

「star」的圖片搜尋結果七十歲以上的老人,更 超過九成

女性較男性患者略多。

患者人數隨著年齡增加,也快速成長中,幾乎快成了流行病。

「葡萄糖胺」的圖片搜尋結果

吃葡萄糖胺保養關節 「問號」的圖片搜尋結果 「問號」的圖片搜尋結果 「問號」的圖片搜尋結果

不少人一想到關節保養,就想到葡萄糖胺、軟骨素等營養補充品,

不過專家指出,想維持關節健康,與其花大錢購買葡萄糖胺、

軟骨素等營養補充品,還不如減重、規律運動來得有效

游泳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很有好處,

水中浮力可以減輕關節負擔

且游泳有助強化肌肉力量。

除了運動,注射玻尿酸、熱敷等,也有助舒緩疼痛不適症狀

文章標籤

江文超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