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 Epidermis
表皮厚度約為0.07~0.2mm,沒有血管。角化過程完成約28天
由皮膚的表面往下分為角質層、透明層、顆粒層、棘狀層、基底層五個部份
角質層(stratum corneum)此層為完全角化之扁平死細胞形成
結胞與細胞間質為膽固醇、飽合脂質及游離脂肪酸
角質層內含有15~20%是由皮膚自已產生具有吸溼能力之低分量之保溼因子
稱天然保溼因子(NMF)
透明層(stratum lucidum)只存在於手掌及足底。
顆粒層(stratum granulosum)的細胞是含有顆粒的細胞,成紡錘形
由棘狀層、基底層的細胞形成,內含有角質層透明質顆粒
棘狀層(stratum spinosum)為表皮最厚的一層
在光學顯微鏡下看,細胞有棘狀突出,故稱為棘狀層
上有淋巴液供給表皮營養
細胞間由胞橋小體( desmosomes )相連接,因其細胞聯接緊密,可抵抗外力的磨擦
此層中亦有許多感覺神經末梢,可以感知外界各種刺激
基底層(stratum corneum)由圓柱形細胞整齊排列而成,能進行細胞分裂,迅速繁殖
是表皮的最下層,與真皮層波浪式相接
其中某些細胞中含有色素,是稱為黑色素形成細胞(melanocyte)
基底細胞具有細胞分裂繁殖能力,故基底層又稱為生發層。
表皮的更新在正常狀態下為15-30天左右,主要在棘狀層
在角質化的過程中,細胞質內逐漸沉積如絲狀的蛋白質及不定形基質
而細胞逐漸由基底層向外增生
表皮內另有三種含分枝突出的細胞:
黑色素細胞,約佔表皮的5~10%,可以製造黑色素,吸收紫外線而保護皮膚陽光和角質細胞之間的作用決定黑色素的形成
蘭氏細胞,為皮膚免疫系統的尖兵,可以有效地偵測外來的病源亦具有吞噬功能
莫克氏細胞,通常存在於基底層,與神經末梢相連所以莫克氏細胞為神經機械刺激的接受器
真皮 Dermis
一般描述真皮可分為二層,較表層為乳狀層,深層為網狀層
厚度約0.3 ~ 3mm,由纖維、基質及細胞三大部分構成
其中含有汗腺、皮脂腺、毛細血管、淋巴管和神經
因為表皮層中沒有血液循環組織,所以表皮層的營養供給及廢物排泄
完全依賴真皮層中的毛細血管、淋巴管,來輸送及替換
乳狀層( papillary layer, dermal papillae)是由較鬆散的結締組織構成
有成波浪乳頭狀凸入於表皮的真皮乳頭,使表皮和真皮不分開
網狀層( reticular layer)由膠原纖維和彈性纖維構成
在網狀層中有許多皮膚的附屬器官如毛囊(hair follicle)、皮脂腺和汗腺等
毛囊和汗腺都是由表皮層逐步往真皮層生長,甚至會深入到皮下組織
真皮層中的結締組織纖維可分為三類:
膠原蛋白纖維(collagn fibers),網狀纖維(reticular fiber),及彈性纖維(elastic fiber)
其中最重要的組成為膠原蛋白,是強韌的纖維性蛋白佔結締組織的90%,是皮膚重要的支撐結構
基質部份是充填在纖維和細胞間的物質,主要的成分為醣蛋白質,玻尿酸即其中之一細胞,包括纖維母細胞(fibroblasts)和肌纖維母細胞(myofibroblasts)、巨噬細胞(macrophages)
脂肪細胞、肥大細胞(mast cells)、及其它未分化的間葉細胞(mesenchymal cells)
皮下脂肪 Hypodermis, Subcutanous tissue
皮下組織包括大量的脂肪細包及較深部的血管、淋巴管與神經
脂肪組織提供物理性的保溫作用與對外力的緩衝作用
其中背部及臀部最為豐富,以利睡眠
鼻子及耳朵是少,如此鼻子才不致於晃動
皮膚的附屬器官
皮脂腺
除手、腳掌外,皮脂腺遍布全身,以頭面部最多,其次為前胸和背部,四肢最少
皮脂腺由腺體和導管兩部份組成,導管開口於毛囊
會分泌皮脂,與汗液混合形成弱酸性的皮脂膜
可保護皮膚,抑制皮膚表面細菌繁殖,滋潤皮膚、毛髮,防止皮膚水分蒸發
汗腺
為有導管腺體,分為小汗腺和大汗腺兩種
除嘴唇和指甲以外,小汗腺分布全身,尤其以手掌、腳底、前額和腋下最多
小汗腺的功能為分泌汗液,其導管開口於皮膚表面形成汗孔
大汗腺又稱頂漿腺,分布在腋窩、乳暈、肛門、外陰及外耳道等處
大汗腺導管開口於毛囊,分液物含有脂質及蛋白質等,經氧化易產生體臭
留言列表